实验室概况
1.学术委员会主任简介
武强,男,1959年出生,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矿业大学(北京)教授、博士生导师,国家煤矿水害防治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主任。长期从事矿山水防治与资源化利用的教学和科研工作,曾作为国务院特别重大透水事故调查专家组组长,负责了多次特别重大透水矿难现场抢险救援或调查研究工作,取得了多项重要成果。兼任国际矿山水协会(IMWA)副主席、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学科评议组召集人、教育部科技委地学与资源学部副主任等。出版了多部中英文专著,发表了300余篇学术论文,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3项、省部级一等奖10项等。荣获中国首届十位“优秀博士后奖”、“何梁何利基金科技奖”、“李四光地质科技奖”、“全国优秀教师”等称号,并多次入选爱思唯尔中国高被引学者、全球前2%顶尖科学家榜单。
2.学术委员会副主任简介
赵苏启,男,1965年出生,国家矿山安全监察局事故调查司教授级高级工程师,1986年毕业于中国矿业大学(北京校区)地质专业,研究生学历、工学博士学位,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在中国矿业大学学习地质专业,毕业后在郑州矿务局和郑煤集团担任技术员、助工、副科长、工程师、高级工程师、科长、经理助理、副经理等职务。之后,进入国家煤矿安全监察局,先后担任处长、副司长、煤矿安全监察专员等职,现为事故调查司司长。参与了多次重要的矿山安全生产督导检查工作,为推动矿山安全生产的持续改进和提升做出了显著贡献。
唐辉明,男,1962年出生,博士,中国地质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国家级教学名师,国家“973”项目首席科学家。国际工程地质与环境协会(IAEG)副主席,中国地质学会工程地质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教育部地质类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主任委员,国务院学位委员会第六、七届“地质资源与地质工程”学科评议组召集人。主要研究方向:重大滑坡演化与过程控制。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大项目、重点项目、重大仪器研制项目和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获李四光地质科学奖,国家级科技进步二等奖3项(2项排名1,1项排名2),省部级科技进步、技术发明一等奖5项;国家级教学成果二等奖2项(均排名1)。出版中英文专著6部,发表SCI检索论文150篇(第一/通讯作者90篇)。主编地质灾害防治规范4部,授权国家发明专利28项、国际发明专利2项。
3.学术委员会委员简介
王成虎,男,1978年出生,中共党员,博士研究生学历,应急管理部国家自然灾害防治研究院(公益二类科研事业单位)研究员,硕士生导师。2009年入选中国地震局和国家留学基金委首批“地震科技青年骨干人才培养项目”、2015年入选中国地震局首批“防震减灾优秀人才百人计划”,兼任中国岩石力学与工程学会软岩工程与深部灾害控制分会理事、地壳应力与地震专业委员会委员、岩石力学测试专业委员会委员,《岩土工程学报》、《地球物理学报》和《中国地震》审稿专家。
齐干,男,1979年生,博士,教授级高工,自然资源部地质灾害技术指导中心地质灾害应急协调室副主任,主要从事地质灾害防治领域科研、生产及管理工作,研究方向包括矿山岩体大变形灾害、地质灾害调查与勘查评价、监测预警、防治技术及应急管理等。2014年获北京市地勘局首届“青年之星”称号。获省部级奖励2项,在《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报》、《采矿与安全工程学报》等公开发表学术论文40余篇。作为通讯作者与何满潮教授/院士等共同撰写的《深部复合顶板煤巷变形破坏机理及耦合支护设计》被评为2011年中国百篇最具影响国内学术论文。
王云海,男,中国安全生产科学研究院教授级高级工程师,工学博士,现任北京中安科创科技发展有限公司总经理,全国安全生产标准化技术委员会非煤矿山安全分技术委员会副秘书长。1989年至2000年在江苏徐州矿务集团三河尖煤矿工作,主要从事冲击地压和矿井“一通三防”的技术和管理工作。2003年至今在中国安全生产科学研究院工作,主要从事矿山安全风险评估、矿山安全管理、重大事故预防与控制等领域的研究工作。先后承担了国家“十一五”科技支撑计划课题和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的研究工作。主持和参与起草了《金属非金属地下矿山监测监控系统建设规范》、《金属非金属地下矿山人员定位系统建设规范》等8项标准法规。获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1项,省、部级科技一、二等奖5项。在国内外学术刊物发表学术论文63篇,参与编写专著5部。
周子龙,男,1979年出生,博士,中南大学二级教授、博士生导师,资源与安全工程学院院长,国家“万人计划”科技创新领军人才,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国家973计划青年项目首席科学家,中南大学资源与安全工程学院院长。一直从事采矿与岩土工程灾害和防治方面的教学与研究,是中国岩石力学与工程学会岩石破碎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中国有色金属学会采矿学术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先后在《Int J Rock Mech & Min Sci》、《Rock Mech Rock Eng》、《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报》等期刊上发表论文200余篇,曾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湖南省自然科学一等奖、湖南省优秀博士学位论文、中国有色金属工业技术进步一等奖等科研学术奖励。
王厚柱,男,现为中国中煤集团有限公司生产基建部副总监,并在中国中煤第六督导组中担任副组长,负责深入井工一矿督导检查安全工作。专业领域主要集中在生产技术和安全管理方面,在矿业工程领域有一定的成就和贡献,工作涵盖了矿业工程的不同方面,包括花家湖水体上施工定向分支钻孔注浆封堵111305采空区水实践、1煤底板灰岩水防治技术、采空区注浆堵水实践等。
王佟,男,1959年出生,中国煤炭地质总局教授级高工,1981年本科毕业于西安矿业学院煤田地质与勘探专业,2006年获西安科技大学矿业工程专业硕士学位,2012年获中国矿业大学构造地质学博士学位。中国工程院能源与矿业工程学部院士增选有效候选人,李四光地质科学奖、孙越崎能源大奖获得者,中国“煤炭工业科技创新人才”、自然资源部“高层次科技创新人才”等。长期从事煤炭地质勘探与研究工作,长期坚持勘探野外一线,实施20多项煤炭资源勘查项目,完成了多项煤田地质与勘探方法研究课题,在煤炭与煤系多资源勘查、煤煤炭生态地质勘查与高原高寒地区环境质量等方面取得了突出成绩,做出了重要贡献。第一作者出版专著5部,发表论文40余篇。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3项;省部级科技进步一等奖5项。
姬亚东,男,1976年出生,博士,中煤科工西安研究院(集团)有限公司研究员、副总经理,主要从事煤矿水害防治以及区域水资源可持续利用方面的研究工作,加拿大滑铁卢大学访问学者。参与国家“十二五”科技支撑计划课题、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陕西省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和煤炭行业标准修订等科研项目5项,发表论文10余篇,并且主动参与到设站单位的技术咨询项目中来,作为项目负责或主要承担人执行煤矿水害防治技术咨询和服务项目14项。
田波,男,高级工程师,现任山东能源集团生产技术中心副主任、地测室主任,长期从事煤矿地质灾害及水害防治工作,专业领域主要集中在生产技术和安全管理方面,在矿业工程领域有一定的成就和贡献,发表学术论文数篇、申请专利多项。
段中稳,男,皖北煤电集团教授级高工,被命名为“煤炭行业技能大师”荣誉称号。在煤炭行业生产技术和技能攻关一线工作,长期扎根于煤炭行业,主要从事煤矿防治水及地质灾害防治工作,在期刊和会议论文中发表学术论文10余篇,获省部级科学技术奖励多项,学术成果被广泛引用。
庞迎春,男,教授级高工,现任淮北矿业(集团)有限责任公司通防地部副部长。专业领域主要集中在生产技术和安全管理方面,在矿业工程领域有一定的成就和贡献,在期刊和会议论文中发表学术论文10余篇,获省部级及行业协会科学技术奖励多项。
刘启蒙,男,1972年出生,博士,安徽理工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安徽理工大学地质资源与地质工程学科方向带头人,煤炭行业矿井水害综合防治工程研究中心执行主任。主持和参加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国家科技支撑计划项目、国家自然基金项目、国家矿产资源储量技术标准体系建设项目、安徽省自然科学基金、安徽省教育厅重大项目等国家、省部级纵向项目15项,产学研合作科研项目50余项。公开发表论文60余篇,其中SCI/EI检索10余篇,申请、授权国际/国内发明专利20余项。荣获省部级科技进步一等奖3项、二等奖2项。
李文平,男,1965年出生,二级教授、博士生导师,现任中国矿业大学资源与地球科学学院院长,地质工程博士点学科带头人,主要研究方向:矿山工程地质和水文地质、环境地质和灾害地质、岩土力学与工程。兼任中国地质学会理事,中国岩石力学与工程学会地质与岩土工程智能监测分会副理事长、国际工程地质与环境协会成员、中国地质学会工程地质专业委员会委员,国际期刊《Mine Water and the Environment》副主编。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2项、国家重点基础研发计划(“973”计划)课题1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4项、青年基金1项,原煤炭部“95”重点、一般重点2项,煤炭科学基金2项,国家计委重大工程论证项目(淮河下采煤安全论证)子课题1项,其它企业重要工程技术课题30余项。获得省部级技术发明一等奖1项、科技进步一等奖4项,二等奖12项。出版“鄂尔多斯盆地煤炭开采水害及其生态环境效应”(科学出版社)等专著7部(含合著)。在INT J ROCK MECH MIN,ROCK MECH ROCK ENG, GEOTECHNIQUE,B ENGGEOL ENVIRON, MIN WATER ENVIRON,J CLEAN PROD,SCI TOTALENVIRON,中国科学(英文版),地质学报,地质论评,岩土工程学报,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报,煤炭学报,工程地质学报等国内外刊物上发表论文180余篇,其中被SCI收录70篇,第1发明人授权国内外发明专利28件。培养博士16名、硕士70名。